21/09/2018
Michael J. SANDEL教授主題演講
以市場力量促進社會效益的道德界限:「如何為市場促進社會利益方面設限?」
演講嘉賓:
- Michael J. SANDEL 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Anne T. 及 Robert M. Bass 講座教授
演講開始,Michael J. Sandel教授先向與會者問道:「在解決城市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時,究竟市場思維和市場機制應扮演甚麼角色?」Sandel教授有此一問,是鑒於現今越來越多公益工作涉及運用市場思維和市場機制。
Sandel教授認為運用市場思維或市場機制,意味著社會正在按難以察覺的速度慢慢轉變,由一個運用市場經濟的社會(把金錢用作商貿工具)變成一個市場主導的社會(金錢的影響力已超出商貿領域,入侵至社會各個方面,包括公民社會),而此情況也許有兩個足以讓人憂慮的理由:第一、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致使只有具備財務資源的人才能獲取美好人生中的一些元素,例如接受良好教育及擁有政治發言權等,因此對窮人造成較大損害;第二、金錢在社會上的運用方式或會令人忽略某些價值觀念。
其後,Sandel教授再問聽眾:「究竟有沒有甚麼是不應以金錢換取的呢?」
為解答這條問題,Sandel教授直接問聽眾另一道相關問題:「有沒有甚麼是無法以金錢換取的呢?」場內不少聽眾高聲說出「真愛」、「尊重」、「快樂」等無法用錢買來的美德行為。Sandel教授同意這些都無法用錢買取,因為單是買取這個行徑已經使那些價值蕩然無存。他再以諾貝爾獎為例,說即使有富人把諾貝爾獎買回來,其珍貴價值也遠不及那些藉著科學發現而贏取的諾貝爾奬項,因為用錢買回來的獎項根本沒有那份應有的殊榮。
不過,有些爭議卻沒有明確答案。Sandel教授就在座聽眾進行了意見調查,詢問眾人對以下四種用錢達至社會效益的情景有何意見:(1) 付錢給囚犯/殺人犯上課學習,只要該月沒有干犯殺人罪行即可獲得現金獎勵;(2) 創建器官買賣市場,讓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者得以重獲新生;(3) 付錢吸引體型過胖的人士減重,為政府節省未來的醫療開支;及(4) 付錢吸引小孩子多閱讀。因應上述各個不同情景,現場聽眾(在Sandel教授一邊發問一邊引導下)討論用錢達至成效的好處及壞處,討論議題包括:保持道德責任的重要性、不正當獎勵措施的使用,以及培養優良美德的裨益。
經過連番討論後,Sandel教授特別指出一點,就是工具本身並非中性,我們運用金錢的方式足以令某些社會價值遭到忽略。因此,我們必需衡量某些為求締造裨益的用錢方式能否確實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社會。為闡明論點,他舉例說有兒童學前班開始向遲來接孩子下課的家長罰款,但此舉令家長遲到的個案不跌反升,因為家長現在只需支付小額罰款便可減輕遲到的內疚感。更重要的是,即使取消了罰款措施,家長遲到的情況仍一如既往,顯示一旦喪失道德要求,情況便會持續。同理,一群青少年學生為慈善團體籌款,相比另一批同學接受部分籌得善款作為金錢獎勵(例如收取所籌善款的1%或10%),前者的成效竟比後者優勝,原因是金錢獎勵令活動變成了工作,而前者卻是本著無私的信念去為慈善出力。
Sandel教授總結說,我們必需反思由經濟學家提出的兩項假設。第一項假設是,市場本身有惰性,不會影響在市場上買賣的物品。經討論後顯示,以上假設並非事實,而選擇運用市場機制本身已是一種判斷,帶有實際影響。第二項假設指,利他主義屬於稀缺資源,會有用盡的一天,因此,運用市場機制有助保存利他主義,有助其發揮最佳功效。對於第二點假設,Sandel教授指出,體現公民精神、慷慨、愛等元素並不會消耗掉這些價值,相反,這些價值如同人體肌肉一樣,經運用和鍛鍊後會變得更強壯。基於此概念,Sandel教授呼籲大家加強運用這些猶如肌肉的公民價值,竭力實現社會的共同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