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3.2 慈善捐赠的平等及多元共融
12/09/2023
专题讨论 3.2
慈善捐赠的平等及多元共融
演講嘉賓:
- 程刚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院长
- Andrew Pau HOANG 香港大学文理学士课程总监
- Una OSILI 印第安纳大学 Lilly 家族慈善学院研究及国际项目副院长
主持人:
- 谷青 福特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这场专题讨论由福特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谷青女士主持,并与演讲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在决策过程融入社区意见,使慈善捐赠更为有效。印第安纳大学 Lilly 家族慈善学院研究及国际项目副院长Una Osili博士和香港大学文理学士课程总监Andrew Pau Hoang博士,均认同社区在决策过程的参与和发声,不仅关乎谁作为代表出席,还关乎他们的意见有多少能被聆听和接纳。
在谈及平等和多元共融(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EDI)时,Osili博士提到有关术语涉及到三个独立但相关的概念,三者因应背景、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有所不同。Hoang博士续指,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位尤为重要;在美国被描绘为「种族化」的,在香港可能被当作「民族性」。他还点出捐助者和社区之间存在权力失衡问题,并以「学生加入评委会」的倡议为例,阐释教师和学生以同等地位共事的失衡现象。
在普及捐助者参与式慈善捐赠方面,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院长程刚教授表示,市民或受助人的参与意识,很大程度取决于慈善机构如何透过扩展自身在社会上的发展,从而促进平等及多元共融。根据其在中国内地的经验,他认为并非每间机构都愿意实行这种模式,相关意识仍然较低。
另一方面,Osili博士则认为,在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已经对此模式感兴趣,但机构缺乏实务知识去执行。有关障碍可能包括机构的需求和常态的改变,例如如何培训员工适应这种新思维模式,以及如何重塑有关社群作决定时的看法。
针对关于效益评估和克服资源限制的问题,演讲嘉宾一致认为,要量度「平等及多元共融」的效益、社区的参与以至要定义这些概念(例如一名母亲把时间投入至一个项目中所需要的补偿)、及愿意接纳根据数据衍生的措施,实在是复杂的过程。演讲嘉宾总结,采取「边做边学」的方式总比等待建立完美方案更具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