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論壇

專題討論 (三)

H. 科技對慈善事業的影響:「非牟利機構可如何借鑒科技行業的經驗?」


演講嘉賓:

  • Stephen CIESINSKI SRI International 主席
  • Ami DROR 立樂教育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 楊偉雄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主持人:

  • Erica KOCHI UNICEF Innovation共同創辦人

本節討論開始時,各演講嘉賓逐一簡述自己對科技與慈善事業的觀點立場。Ami Dror先生首先呼籲慈善家應勇於承擔更高風險,認為如缺乏冒險文化,慈善事業也會失去創新能力。Stephen Ciesinski先生指慈善家一直運用科技作以下三種用途:(1) 提升內部效率;(2) 加強與資助者的聯繫;(3) 作為社福計劃的一部分。楊偉雄先生提到中國內地急速轉變,從一個技術落後的國家變成一代領袖。他指目前「發展落後」的國家,實際可能是帶來改變的源頭,亦更願意接受轉變。

Erica Kochi女士提出的首道問題是,究竟我們如何締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文化?Dror先生指為文化帶來轉變的最佳方法就是讓青年人擔當主導角色。Kochi女士贊同Dror先生的論點,認為位處高層的領導者必須物色年輕領袖,並加以培育呵護。Ciesinski先生提供了關於文化的企業宏觀觀點,認為一家公司要長久運作,就必須具備勇於接受轉變的企業文化,同時亦需要接受一部分人未能適應轉變。楊偉雄先生的觀點是,一間機構必須具備科技素養文化,因為只有當機構了解不同的科技平台與標準,才會明白科技將會為業界帶來何種影響。

其後,Kochi女士請各位嘉賓舉例說明運用科技的風險或壞處。她帶頭討論指,有些人或誤以為科技如同靈丹妙藥,因此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Ciesinski先生指其中一種錯誤運用科技的方式,就是利用科技來領導一項計劃。他認為科技應該用來協助開展計劃,但所有計劃都必須以受眾的需要為出發點。楊偉雄先生則認為,由科技促成的轉變可引發兩種壞後果:(1) 破壞企業的現行做法,為未能適應的人帶來障礙;及 (2) 有違道德的科技使用。Dror先生指,科技應用缺乏人情味,而科技解決方案往往缺乏「愛」。Kochi女士在為本節作總結時呼籲大家小心使用數據資料,皆因非政府組織及基金會經常接觸到屬於最弱勢社群的關鍵資料,因此有責任小心保護和處理有關資料,在採購服務時必須將資料保護直接列為合約要求,並納入機構的財務預算內。Ciesinski先生回應Kochi女士的意見指,規模較小的機構或欠缺財務能力應付有關問題。

Kochi女士接著請嘉賓列舉慈善事業應用科技的實例。Dror先生談到某些科技供應商或可以實物投資的方式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Ciesinski先生指事實上,創新意念毋須運用頂尖科技,並舉例說明非政府組織如何利用Skype等簡單易用的現有工具提升用戶體驗。楊偉雄先生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致力在學校推行編程教育,本身已是反映慈善界別如何推動科技相關教育的最佳例子。其後,有與會者發表意見指,目前需要更多願意支持非政府組織的資助者,藉以改善非政府組織的科技建設。

討論在總結時,簡單發表了關於未來兩年科技發展的一些意見。Ciesinski先生再次回應討論的主題,表示社會正不斷轉變,企業要求存就必須創新。楊偉雄先生特別提到擁有數據資料將成為未來科技變革的強大力量。

追蹤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