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講者


演講嘉賓接姓氏之英文字母順序列出

張建宗先生現年67歲。他自2017年一月起出任政務司司長至今。
張先生於1972年7月加入政府,任職新聞主任,1979年9月轉職政務職系,2004年9月晉升首長級甲一級政務官。他曾於多個政策局及部門服務,包括前財政科、民政署、前政務總署、前總督府、前工業署、前貿易署、財政司辦公室、司法機構及中央政策組。他在1999年1月出任勞工處處長,2000年6月出任教育署署長,2002年7月出任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勞工)。他在2007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間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羅致光博士在2017年7月1日獲任命為勞工及褔利局局長。
羅博士於1981年至2017年期間任教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後改稱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他在1993年至1997年期間出任該系系主任,在加入政府前為該系副教授。羅博士在1995年至1997年期間曾出任立法局議員,並在1998年至2004年期間出任立法會議員。他亦曾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關愛基金專責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委員、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和統計諮詢委員會委員。

楊偉雄先生自2015年11月起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楊先生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他分別於1978年及1982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楊先生於1978年加入英特爾公司任職高級設計工程師,其後在Bain & Company任職策略管理顧問。
楊先生於1983年回到香港,至1999年8月間在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1999年至2003年期間曾任職多家科技公司及創業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投資公司。2003年10月至2010年2月出任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擔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獲委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和行政長官創新及科技顧問。

李家仁先生是Asia Value Advisors (AVA)的創辦人。AVA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慈善資本諮詢公司,總部設於香港。通過召集、研究、定制諮詢服務,旨在激勵個人和組織創造可持續的影響力,鼓勵他們共同創建一個永續社區。
李先生曾為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9月,首次舉行的「慈善共創 · 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的論壇籌劃顧問。該論壇吸引60位全球知名演講嘉賓及1,300位業界代表參與。再者,李先生亦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聯合舉辦大中華和東南亞影響力投資論壇,並使用生態系統方式創辦了影響經濟創新基金。
李先生也積極參與研究工作。在2013及2014年,他跟其他專業人士合作撰寫了“小心空隙:社會創新的落差”和“採用倫敦原則:從政策出發,提升香港影響力投資”兩份報告,為香港製作一幅社企界發展狀況的“概念藍圖”,從而更有效地從贊助人及投資者的角度推動社會創新。他的出版文章曾被各大新聞雜誌引用,比如說《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聯盟雜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總裁裘蒂斯·羅丹的著作《影響力投資的力量》等。李家仁最近更被任命為《聯盟雜誌》全球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李先生在哈佛商學院和哈佛甘乃迪學院獲得MBA和MPA。隨後曾加入投資銀行界,且在高盛集團和花旗銀行工作。他同時也擔任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的董事及社區參與領導者、香港社會創投資金的全球顧問及哈佛商學院香港分會的委員。

Christine Bader為2014年出版書籍《The Evolution of a Corporate Idealist: When Girl Meets Oil》的作者,並曾就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商業與人權的關係發表多篇文章。她的文章曾刊載於《紐約時報》、《大西洋》、《Fast Company》、《哈佛商業評論》及多本其他刊物。此外,她亦曾於全球多個會議、企業及大學演講,其中包括於2014年7月發表TED演說。
在2015至2017年,擔任亞馬遜的社會責任總監期間,她成立全球團隊,確保亞馬遜供應鏈及營運部門工人的權利受到尊重。在1999至2008年,她任職於英國石油在印尼、中國及英國的辦事處,負責管理該公司主要項目的社會效益。
Christine Bader亦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業務與人權問題特別代表的顧問,以及BSR顧問。此外,她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期間,她與其他學者共同教授人權及商業的碩士課程。她曾擔任紐約市市長幕僚長及副市長的特別助理,以及City Year的成員。
她以極優等成績獲頒Amherst College 的文學士學位,並持有耶魯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她為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她於2018年與其家人移居至印尼峇里。

Chandrika Bahadur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 Association會長及SDG Academy總監。她曾擔任聯合國SDSN的教育計劃總監。2008至2011年期間,她為信實工業兼董事總經理及主席(的顧問,並於任內協助成立非牟利慈善基金會—信實基金會,專注於教育、健康、鄉郊發展及市區重建等範疇。
2001至2008年期間,Chandrika Bahadur於聯合國擔任不同職位,最後職位是擔任聯合國在紐約的開發計劃署發展政策局政策顧問,在非洲協助20個國家的財務及規劃部制定千禧發展目標的策略。在2003至2006年間,她加入聯合國千禧計劃的領導團隊,成為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領導的顧問小組的一份子,就千禧發展目標提出策略建議。2001至2002年期間,她於聯合國專注於貿易、愛滋病病毒及愛滋病計劃。她亦曾於哈佛及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Chandrika Bahadur持有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學位、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德里大學St Stephen’s College經濟學榮譽學士學位。

Jane Barratt博士是國際安老聯會(IFA)的秘書長,IFA由逾70個國家的政府、行業、學術及非政府成員組成。IFA匯聚全球專家及專業知識,在全球促進及影響與年齡相關的政策。
Barratt博士直接負責該組織的全球營運表現、質素及策略實施,以及業務發展,包括領導位於紐約、日內瓦及維也納的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以及與世界衞生組織老齡化與生命歷程部門的關係。
她在國內及國際上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加拿大卓越中心網絡(Networks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主席及常設遴選委員會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老齡化議程理事會(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Ageing)的前理事,以及加拿大國家卓越中心(NCE)常設遴選委員會前主席。

Naina Subberwal Batra是亞洲公益創投網絡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該網絡匯聚亞洲區內的捐助機構,旨在建立活躍和具影響力的慈善及社會創效社群,為傳統的慈善和公益投資帶來新景象,透過鼓勵交流協作,以及更具策略性及目標為本的方法,應對區內主要社會議題。
她在業內擁有逾廿年經驗,曾於摩立特包容市場領導小組 (Monitor Inclusive Markets),專責為摩立特集團提供意見,推動市場主導的社會改革。她亦曾任於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及花旗銀行。
她以第一名取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專研勞資關係。另有美國麻省曼荷蓮學院經濟及國際關係學位,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課程文憑。

Michael Berkowitz於2013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會,協助發展及管理該基金會首倡的「100 Resilient Cities」項目。他曾於德意志銀行擔任營運風險管理部環球主管,期間負責監管該公司的營運風險資本規劃工作,又擔當與監管機構擔任聯繫角色,並促進全集團多個營運風險管理的配合工作。
Michael Berkowitz過往任職於德意志銀行期間,他曾在紐約、孟買、新加坡及倫敦擔任營運風險管理職位。加入德意志銀行前,他曾於紐約市緊急事故管理辦事處擔任副處長,專注於大型計劃措拖,包括海岸風暴、生化恐怖主義及交通罷駛的應急計劃。任職期間,他曾參與紐約市應對1999年爆發西尼羅熱、熱帶風暴弗洛伊德、皇后區南部的嚴重水災(1999年)、瑞士航空111號客機及美國航空587號客機墜毀事故、2003年東北地區大停電、2001年炭疽事件及世界貿易中心災難事故的工作。

陳智思先生現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於2004至2009年為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並自2012年起再度出任。自2017年起,他擔任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1998至2008年間曾為立法會議員。
陳先生畢業於美國加州Pomona College,現職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總裁;並為香港泰國商會主席、盤谷銀行(中國)顧問。陳先生於幾家本地及海外的金融機構、製造業公司擔任董事會成員,亦於阿里巴巴成立的香港創業者基金擔任基金董事。
公職服務上他亦涉及不少範疇,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諮詢委員會主席、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以及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過往公職包括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及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等。
陳先生於2002年榮膺太平紳士銜;2004年獲泰國政府頒發Commander (3rd Class)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Crown of Thailand;2006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他曾獲嶺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頒授榮譽學位。

陳德霖由2009年10月1日起出任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總裁。陳先生於1976年加入香港政府為政務主任,並於1991年出任外匯基金管理局副局長。陳先生於1993年金管局成立時獲委任為助理總裁,並於1996至2005年間出任金管局副總裁一職。
陳先生於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期間出任渣打銀行亞洲區副主席,及於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先生在2006年創立智經研究中心。

陳恩怡女士為RS Group的創辦人兼主席,RS Group是香港一家中型家族辦公室,致力改變人們的價值取捨和所關注議題,使經濟增長能促進 —— 而非危害 —— 人類的發展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她認為我們現時最迫切的挑戰是推動全球邁向可持續發展,並堅信人們應該而且可以「投資在他們想創造的未來」。
陳女士不僅帶領RS Group將其資金集中于有利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工具,更致力協助創新的慈善或效益投資策略發展,並為其提供支援,以促進環境及社會因素融入到財富管理中。由於有關做法在亞洲仍屬新興,她因而特別關注該地區,並因此於最近創立稱為Sustainable Finance Initiative (「可持續金融共建計劃」(暫譯)) 的非牟利平台,以期在香港推廣可持續的金融制度。
此外,陳女士亦供職於思匯政策研究所的董事會。思匯政策研究所是獨立的香港公共政策智庫,專注研究自然及人造環境,以及其對社區健康的影響。
陳女士在香港土生土長,持有布朗大學文學士學位,以及哥倫比亞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她於三藩市及香港從事稅務法律工作接近十年,其後與兄姊共同管理其父母成立的家族辦公室。她於2009年創立RS Group。

張亮先生2014年加入香港賽馬會(馬會), 擔任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先生同時亦代表馬會,出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地區分會的聯合主席。
張先生專業經驗豐富,曾為貝恩資本合夥人,溢達集團全球採購及供應鏈管理董事總經理, 教育互聯網新創企業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波士頓諮詢公司高級顧問等;張亮先生 2013年創辦社會企業「全城街馬」 並擔任主席。
工作以外, 張先生熱心公益, 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安老事務委員會」 和「關愛基金專責小組」成員,並擔任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董事;張先生是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張先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後取得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張仁良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數學;於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取得統計學博士學位,及於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取得金融學博士學位。張教授積極從事學術研究,集中於探討企業管治、企業社會責任及金融市場發展。
張教授參與多項公共服務,出任多個委員會的工作,現為香港金融管理局ABF香港創富債券指數基金監督委員會主席,以及第十三屆中國全國政協委員。過去多年來,他曾出任其他公職,包括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專責小組主席以及扶貧委員會成員。

趙舜茹為非牟利社會企業Lensational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致力為弱勢婦女提供攝影訓練,教導她們數碼技能。該組織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成為120名義工組成的團隊,並已為21個發展中國家的800名婦女提供攝影訓練,更與Getty Images、渣打及高露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同時,她為國際策略顧問公司 The Social Investment Consultancy (TSIC)的董事總經理,該公司於倫敦、香港、米蘭、杜拜及象牙海岸設有辦公室,致力協助其他機構提高其社會影響力。
趙女士為Student Hubs的受託人,該組織為促進大學社會運動的國家慈善團體,她亦為香港中文大學環球校友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她持有香港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學學士學位,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她在2017年獲福布斯歐洲評選為30位30歲以下社會企業家。她曾在福布斯就性別及多元化議題撰寫文章,並經常就社會創業發表演說。她曾獲邀到14個國家演講,並已完成兩次TEDx演說。

趙志裕博士為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專注研究哲學及社會科學範疇,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卓敏心理學教授,以及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
趙博士的研究範疇涵蓋教育社會心理學、文化與心理歷程、人類動機及社會群體關係,並曾在該等領域取得傑出研究成果。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後,他創立了正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並獲得香港賽馬會及北山堂的資助,在香港中小學推廣具系統性且經科學驗證的創新正向教育。
趙博士於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及哲學碩士學位,並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兩個碩士學位及一個博士學位。他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心理學系系主任,以及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並為新加坡南洋商學院管理及市場學教授、研究及博士課程總監、文化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亞洲消費者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

Stephen Ciesinski是設於矽谷的SRI International的主席,SRI International是其中一間世界領先的獨立研究及發展組織。SRI創造了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新產品、業務及行業,由電腦滑鼠、互動運算及Siri,乃至高清電視、醫用超音波、用於癌症及傳染病的藥物等。
在SRI,Stephen Ciesinski及其同事與大型公司、大學、政府及初創企業社群合作,研究突破性科技及產品發展、新的業務/創業架構,以及設計地區或國家企業生態系統。
Stephen Ciesinski先前曾在多間公司擔任行政管理職位,包括全球半導體資本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語音訊息產品的全球領導者Octel Communications、基於網頁的招聘應用程式發明者Resumix,以及Web 2.0軟件的先鋒Laszlo Systems。他最初在寶潔開始職業生涯,曾在Booz, Allen & Hamilton擔任顧問,亦曾擔任Earlybird Ventures的創業合夥人。
他曾擔任聯合學院(Union College)的信託管理董事會主席,亦曾擔任加州理工州立大學校長內閣主席。他亦為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講師,專注於關於發展中地區企業家精神的課程。
他畢業於聯合學院,主修電力工程及現代語言,並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Stephen Ciesinski與其妻子及兩個兒子創立了Kalele Foundation,專注於為基層兒童提供發展品格及提升自信的活動。

周一嶽醫生是骨科專科醫生,曾於1983年至1992年擔任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骨科顧問醫生。
隨著醫院管理局的成立,周醫生轉職擔任醫院及醫療行政職務。他於1992年獲委任為伊利沙伯醫院行政總監,並於2001年出任瑪麗醫院行政總監。其後,他獲委任為醫院管理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期間帶領開展不少新服務及措施。
2004年至2007年期間,周醫生擔任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其後於2007年至2012年期間擔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他於任內引入全面禁煙條例,成立食物安全中心,並制定相關條例,更發起了一系列醫療、復康及食品安全的改革。
離開政府後,周醫生於2013年至2016年擔任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任內在香港社區大力推動共融及多元化,並帶領進行全面檢討香港的歧視法例。周醫生於2017年1月加入友邦保險,出任香港及澳門首席醫務官及企業顧問。
周醫生積極參與志願社會服務,曾任職於公益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其他多個非政府組織。此外,他亦在香港殘疾人奧委會參與領導工作超過25年,並於1997年至2005年擔任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理事會第一副會長,迄今仍然是殘奧會家庭的活躍成員。

Clotilde Perez-Bode Dedecker為美國水牛城社區基金的主席兼行政總裁,該組織致力促進人、構思及資源之間的連繫,以改善紐約州西部市民的生活質素。
她作為該社區基金的行政總裁,一直採取專注於發展及具影響力的策略。在其領導下,該社區基金已多次成功促進公私營機構在體制改革方面的合作,致力解決學前準備、專上教育、預防鉛中毒及環境管理等問題。最近,她監督該社區基金推行Say Yes to Education計劃及the Greater Buffalo Racial Equity Roundtable。
Clotilde Perez-Bode Dedecker的其他職務主要包括獲白宮委任加入President’s Council on Service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2003)、擔任聯合國國際義工年的美國委員會聯合主席 (2001),以及國際青年聯盟協會主席 (1999)。她供職於多個董事會,現於Foundation Center、FSG及社區基金會全球基金均有職務。
她的工作備受多個機構肯定,包括光明基金會,更榮獲州長頒發的服務獎(Governor’s Award for Service)、主席服務獎(President’s Award for Service),以及《水牛城新聞報》年度公民獎(Buffalo News Citizen of The Year)。她持有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教育碩士學位。她經常就慈善、社區影響及非營利管治的議題發表演說。

Paula DiPerna為全球策略性環境及慈善政策顧問,並身兼作家,特別關注環境金融議題。她現為CDP(前稱為碳披露項目)的特別顧問。DiPerna女士亦供職於專注推廣世界公民教育的Global Kids顧問委員會,並為Rachel’s Network顧問委員會成員,該組織目標在於促進關注環境議題的女慈善家之間的連繫。
DiPerna女士早前曾擔任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國際分部會長。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為全球首個總量管制與交易系統,涵蓋所有六種溫室氣體。DiPerna女士更帶領成立中國首個先導碳市場—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此外,她曾任美國大型慈善機構Joyce Foundation的會長、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招聘及公共政策部行政副會長,並於由海洋探險家Jacques-Yves Cousteau創立的Cousteau Society擔任國際事務部副會長,期間更製作了不少獲獎的電視紀錄片。
DiPerna女士常發表演講,且身兼傳媒評論員,並曾出版多本書籍及文章。她於關注新興領袖的LEAD International擔任顧問,並獲同樣為全球領袖網絡的組織選為艾森豪學者。她於2015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選中留駐Bellagio Center,並於2018年擔任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的客席資深學人。DiPerna女士常於專為亞洲領先投資者而設的www.wealthasia.net發表見解,並為紐約市Women’s Forum及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

Ami Dror為立樂教育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該上海教育科技公司旨在讓兒童以編程創造未來。Dror先生亦為初創工場Zaitoun Ventures的創辦人,該機構致力於不同界別創立顛覆性的初創企業。
Ami Dror成立Zaitoun Ventures前,與友人共同創立了XPAND 3D公司,並將其發展為全球3D影院業的先鋒。此外,他發起研發首部3D電視技術,並帶領創立由Sony、Samsung、XPAND及Panasonic共同擁有的3D電視授權公司。Ami Dror在Amblyz及Sidis Labs兩家公司的發展亦擔當了關鍵角色,前者為治療兒童弱視問題帶來革新發展,而後者則為動暈症開拓新治療方法。
他開展企業家事業前,曾擔任以色列秘密情報局軍官,以及以色列外交部的外交人員。他持有以色列公開大學的電腦工程科學學士學位,並於多家私營公司擔任董事。Ami Dror為Aspen Institute的Henry Crown Fellow、Aspen Global Leadership Network成員,以及Aspen Institute Moderator Corps成員。他與多家非牟利國際組織緊密合作,並致力運用科技教育協助全球弱勢人口。

應家柏先生於1998年加入香港賽馬會,並自2007年起出任馬會行政總裁。在他的帶領下,馬會發展為全球最頂尖的賽馬機構之一,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亦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
應家柏先生現同時擔任多項國際職務,既是世界純種馬賽事運動最高權威機構國際賽馬組織聯盟的副主席,亦是亞洲賽馬聯盟主席。他也是亞琛國際馬術比賽「世界馬術節」主辦機構 Aachen-Laurensberger馬術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應家柏先生於2006年4月獲委任為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該公司負責為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進行營運管理。他於2009年7月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其後於2016年獲授金紫荊星章。應家柏現為香港公益金董事及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理事會委員。
應家柏先生在德國成長,並在當地培養對賽馬運動、育馬及養馬的熱愛。他亦熱中於足球運動,並曾於大學生時期參與德國職業足球賽事。他於德國科隆大學畢業,修讀經濟、財經和統計學。他曾在德國賽馬會擔任董事達十年,以及任職執行副總裁達六年。

醫學博士Joseph Gonzalez-Heydrich為波士頓兒童醫院發展性神經精神病診所主任,以及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副教授。他的研究工作旨在治療患有嚴重精神問題的兒童。他一直致力協助開發電腦應用程式,協助兒童更有效地控制情緒,並破格將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纳入精神病臨床測試。此外,他亦發現了導致精神分裂的罕有基因突變問題。
他描述其工作時表示:「我每天都會盡力突破各種極限,但專注於研究治療兒童非常早期的思覺失調及自殺傾向問題卻為我帶來無比挑戰和酸楚。因為我的工作就像在重複面對一場由無形的手操控著的火車事故,儘管有最適合的解決方法,火車卻仍然無可避免地被慢慢推向災難。然而,人類醫學史在這個時候提供了新機遇,為我的研究帶来更大動力。現在,我們可將病人的基因組排序,並利用他們的血細胞製造神經細胞。我們運用此技術,嘗試找出導致部分兒童特別容易受環境壓力影響的生理機制,並可研究出新治療方法。對我而言,這些新技術就像魔法一樣,讓我們發現那隻無形的手,甚至透過與家庭、科學家及社區領袖合作,研發出革新的治療方法,以擺脫無形的手的操控,真正醫治,甚至避免嚴重精神問題。」

Gaurav Gupta於Dalberg擔任亞洲區總裁,監察公司的能源實務。他於孟買開設Dalberg首個亞洲辦事處,目前亦駐於孟買。他負責多項事務,包括能源供應、普及金融、教育機會及全面業務策略。
在Dalberg以外,Gaurav Gupta為多個初創社會項目的創辦合夥人,當中包括兩個環保渡假村、一個可持續旅遊網上平台、一個有機茶園和一個環保公平貿易時裝品牌。他亦熱心贊助藝術事業,支持本地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的工作。
在加入Dalberg之前,Gaurav Gupta為悉尼及倫敦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項目負責人。他獲牛津大學頒發哲學、政治及經濟學士學位,以及獲耶魯大學頒發發展經濟研究生文憑。他亦曾於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出任Fairfax學者。

Ananthapadmanabhan Guruswamy以Ananth這名字更為人所熟悉,他是Azim Premji慈善計劃的行政總裁。該計劃由首個簽署「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的印度商人Azim Premji創辦。他曾擔任Azim Premji基金會的教師教育主管,負責為國家教育質量帶來徹底性的改變。
他亦曾擔任全球人權監察機構國際特赦組織印度分會的行政總裁,以及國際綠色和平的國際項目主任及印度綠色和平的行政總裁。
Ananthapadmanabhan Guruswamy於1988年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的電機工程學系,之後他加入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擔任教師,開展其事業,期間他更研制ISC環境研究課程,它至今仍是印度全國在這範疇上獨一無二的課程。

Sophie Healy-Thow為積極推動食品安全、性別平等及反欺凌的年輕倡導者。她供職於國際領先慈善團體ActionAid的英國董事會,並擔任ONE Campaign及ISPCC的大使。
2015年,Sophie在聯合國大會獲聯合國選為在消除飢餓範疇的青年領袖(Youth Leader for Zero Hunger)。2017年,她代表愛爾蘭出席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球青年農業高峰會,期間與組員共同創立「Agrikua」網上平台,推動發展中國家女性在農業方面的發展。
2017年,Sophie獲邀到丹麥參加首屆UNleash Innovation Lab,該活動旨在研究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方案。
Sophie經常於國際活動上發表演講。最近,她在日內瓦舉辦的全球營養改善聯盟/世界衛生組織會議上就「Adolescents: Agents of change for a well-nourished world – An expert consultation on nutrition programming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的議題分享見解。她曾參與多項活動,如 歐洲發展日、WE Day UK、Irish Aid Awards、Thought for Food會議,以及Philanthropy Ireland的Tomorrow’s World Today會議。
Sophie為奧運獎牌得主兼ESPN主持Julie Foudy撰寫的迪士尼書籍《Choose to Matter》中訪問的十位女性領袖之一,該書鼓勵年輕女性發掘自身的領導才能。
Sophie曾於Google Science Fair及European Union Young Scientist比賽中勝出,並於2014年獲《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之一。
Sophie於科克大學修讀國際發展及食品政策課程。

James J. Heckman教授為芝加哥大學亨利舒爾茲傑出經濟學教授,並擔任人類發展經濟學中心主任。他致力研究多個主要社會及經濟問題的根源,如社會不平等、社會流動、歧視、勞工技能發展及規管,並設計及採用經濟學的實證方法,分析及解決有關問題。Heckman教授就這些192議題已發表超過300篇文章,並出版9本書籍。
Heckman教授曾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約翰.貝茨.克拉克獎、雅各.閔沙終身成就獎、丹尼斯.愛格納獎、尤利西斯獎章、西奧多.威廉.舒爾茲獎、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金獎、弗里施獎及丹.大衛獎,他亦為美國經濟學會的傑出院士。

Wael Hmaidan為Climate Action Network (CAN) International的執行董事,CAN International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國際及國家非政府組織網絡,在世界各地設有20間辦事處。他亦是氣候脆弱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的專家顧問,該論壇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團體。他在CAN的工作是發展及由48個發展中國家組成協調該網絡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策略。
Wael Hmaidan亦為多個政府、聯合國機構及其他機構提供關於氣候變化政策的建議。他經常在各大論壇發表關於氣候變化的演講,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大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
Wael Hmaidan在氣候變化政策領域擁有逾20年經驗。他最初擔任阿拉伯世界的綠色和平策劃幹事,其間協助在區內展開能源及海洋保護運動。在過往八年,他均有出席所有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其中兩年更擔任黎巴嫩政府的主要談判員。他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獲得全球高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何嘉坤女士自2006年出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以來,促使藝術節的收入增長,亦擴展節目規模和範疇,加入大型及場地特定製作。
何女士過往的政策及基建規劃經驗包括:在新加坡參與起草濱海藝術中心的規劃大綱及管理當地政府屬下表演場地;負責新加坡藝術節的市場宣傳及策劃;於新加坡交響樂團及維多利亞音樂廳擔任管理層期間,促進成立亞太區樂團聯盟及創辦新加坡國際鋼琴音樂節,並為新加坡植物園交響湖增設首個戶外演出舞台。何女士擔任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主席一職期間始創的「年度文化領袖論壇」,至今仍是本地區藝術行政界的年度盛事。
何女士現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委員會和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顧問委員會委員。海外機構要職包括:任教意大利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學院和葡萄牙天主教大學人文科學系文化研究課程;南韓統營音樂節及音樂廳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以及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的國際表演藝術協會董事局候任主席。

Safeena Husain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為獲獎無數的非牟利國際組織Educate Girls的創辦人兼執行董事。
Educate Girls於2007年創立,該組織與政府合作,透過加強社區歸屬感推動公立學校的發展,並確保提高女孩的入學機會及留校率,改善所有兒童的學業成績。
Educate Girls自成立以來,一直持續擴大其營運規模,現時為拉賈斯坦邦及中央邦15個區內21,000家政府營運的小學提供服務。在政府及社區的支持下,該組織至今已成功為逾200,000名失學女孩爭取入學機會,並達到90%留校率,逾650,000名兒童的學業成績亦得以改善。

金錦萍博士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及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她亦兼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理事及中國慈善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她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民商法學、社會法學、慈善法與非營利組織法、信託法及房地產法。
金博士出生於浙江寧波,擁有北京大學經濟法學雙專業學士學位,更是該大學的民商法學碩士。於2004年,金博士成為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民商法學博士。她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擔任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耶魯大學法學院及密西根大學的訪問學者。

Zofia K Rybkowski博士為德州農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科學系副教授,亦持有Harold Adams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orship for Construction Science資格。她專注研究精益整合項目交付、目標數值設計,以及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務求成功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及建造目標。
Zofia K Rybkowski博士一直為侯斯頓、達拉斯、波士頓、三藩市、東京及香港的建築、工程及建造公司提供建議,並為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Penrose/St Francis Healthcare及溫哥華政府BC Housing等不同組織舉辦整合項目交付工作坊。她教授德州農工大學進階建造科學學生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及建造方法,以及精益整合項目交付。
Rybkowski博士憑著豐富的教育背景及專業經驗進行綜合研究。她持有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布朗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建築碩士學位、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哲學碩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及環境工程碩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她為Center for Health Systems and Design、Institute for Applied Creativity院士,以及LEED認證專業人員。

Yana Kakar為Dalberg Global Development Advisors的環球管理合夥人。Dalberg是肩負社會效益使命的諮詢公司,為全球各地的基金會、企業、非政府組織、政府及社區提供策略、投資、研究及設計服務。她負責管理Dalberg的環球策略,並督導該公司於全球各地共23間的辦事處業務。
Yana Kakar活躍於慈善事務領域,與她合作的夥伴包括私人捐贈者、基金會、捐贈基金、非牟利組織及其他形式的慈善機構及信託基金,一同制定策略、設計方案及結構效益基金、識別及執行慈善投資、促成企業與政府共建夥伴關係,並計量慈善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及環境回報。例如近期她帶領著Dalberg一眾團隊,(i)與一日本大型基金會合作,設計亞洲首個具性別平等角度效益的投資基金,(ii)為一跨國銀行機構設計及建立新的企業基礎,以及(iii)為一高淨值個人網絡創建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的集體慈善策略。
Yana Kakar是促進國際發展的主要代言人,她的觀點被多家媒體引用,包括《金融時報》、《彭博》、《福布斯》、《赫芬頓郵報》及《衛報》等。目前她任職於African Presidential Youth Advisory Group。她是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會員及新興市場私募股權協會前沿市場委員會(Frontier Markets Council for the Emerging Markets Private Equity Association)會員。她亦為Convergence Finance董事會成員。Convergence Finance是非牟利平台,匯聚私人、公營及慈善投資者進行混合金融交易。
她更是The Access Challenge董事會成員,這亦是非牟利組織,與非洲知名人士在音樂、電影、體育及其他文化領域等方面合作,提供備受矚目的媒體宣傳活動,倡導國家政策,以提倡在非洲各地為社區供應基本的衛生服務及中小學教育。Kakar女士擁有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文學學士學位及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Alexandre Kalache現為國際長壽中心全球聯盟聯席總裁,該組織為17個國家組成的智庫聯盟,關注長者議題,並獲聯合國授予「諮詢地位」。國際長壽中心全球聯盟的另一會長職位由曹慰萱博士擔任,她亦負責領導新加坡國際長壽中心及曹氏基金會。過去40年,Kalache博士一直以學者(1975至1995年任職於牛津大學及倫敦大學)及國際公務員的身分,關心全球安老政策議題。作為國際公務員,他曾於1995至2008年在世界衛生組織擔任全球安老計劃的總監,期間提倡「長者友善城市」運動,並於2007年推出《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建設指南》及相關政策文件《世衛積極老年政策框架》(2002年;2015年修訂)。Kalache博士致力在全球多個市區地點推動長者友善措施,範圍覆蓋特大及小型城市。他為國家、州及市政府、全球不同私營基金會及企業提供有關安老政策措施的建議。他不僅關注城市規劃,更致力研究不同範疇,如長者友善醫院、大學及酒店。他供職於多個機構董事會,包括世界經濟論壇、牛津大學、世界衛生組織、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及Gulbenkian基金會。他亦以全球大使身分代表國際助老會。Kalache博士為巴西人,他於2012年在其出生城市里約熱內盧創立巴西國際長壽中心,並擔任其創會會長。

高倩倩女士是福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負責管理基金會在中國開展的資助工作和北京代表處的運營管理。高女士曾在美中關係委員會工作十年。她于1988年遷居南京,出任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之後,她在商業領域工作了11年,曾分別擔任英國培生集團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美國甘維珍公司執行主任。1979年至1982年間,高女士在美國米德爾伯裡學院學習中文,期間於1981年前往臺灣學習交流了6個月。高女士擁有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碩士學位。高女士目前是美國可持續發展社區協會治理委員會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多家非政府組織的理事會成員。

Erica Kochi是UNICEF Innovation的共同創辦人,與全球各地私營部門聯手合作,應用科技以應對兒童目前的挑戰,特別是因應高速城市化的情況下為兒童開闢發展機會。
在設計國際性發展創新方案上,Innovation辦公室已取得成功與認同。Erica Kochi於2013年榮獲《時代雜誌》選為一百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Innovation辦公室的工作包括RapidPRO。RapidPRO乃一信息系統,在尼日利亞為700萬名新生嬰兒進行登記,在盧旺達為全國孕婦提供產前保健,更在全球18個國家中為300萬名年輕人供應直接反饋系統,方便他們與政府互動交流並實時為政策帶來改變。

Jigyasa Labroo為Teach For India成員及前職員,並為Slam Out Loud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Slam Out Loud是印度Arts for Social Change轄下的計劃。
Slam Out Loud的專注範疇融合藝術、教育及領導才能,認為「每個人都可 有權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命而發聲」。該計劃為身處於危險社區的兒童服務,在安全地方為其提供以藝術為本的學習機會,並讓他們接觸藝術。藉著藝術的神奇力量,兒童可學習21世紀適用的技能,並讓藝術家發起帶動全球社會改革的運動。該計劃與政府及社區合作,至今已讓印度5,000名兒童及40名藝術家受惠。
Jigyasa Labroo熱衷於人力發展,一直致力與大學撥款委員會研究設計培養領導才能的課程,並以顧問身分促進機構發展。她為Social Entrepreneurs India的企業家提供培訓,並作為德里政府及N/Core在企業家方面的培訓對象。她曾獲頒Gold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Young People ,並曾發表兩次TEDx演說。

劉鳴煒先生為青年智庫MWYO總監,亦為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及獨立政策智庫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
劉先生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現為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副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成員、扶貧委員會及策略發展委員會之非官方委員,以及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的金融基建委員會委員。於2017年,劉先生更獲頒金紫荊星章,以表彰他對公共及社區服務的貢獻。
劉先生持有英國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法律學士學位、法律碩士學位及法律哲學博士學位,並為美國紐約州註冊律師及特許財務分析師。自2014年開始至今,劉先生於哈佛大學擔任客席講師。

雷永勝現任老牛基金會理事長,並兼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理事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理事、中國慈善家雜誌編委、中國環境資助者網路(CEGA)首屆聯席主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發展委員會委員,以及中法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理事。
雷先生連續三年獲「中國公益人物/影響·中國公益100人」榮譽。
在1985至1990年,雷先生於內蒙古財經大學任教。
在1991至2001年,他於內蒙古自治區財政系統部門工作,先後擔任內蒙古國資局資產評估管理中心副主任,及內蒙古財政廳綜合處副處長。
在2002至2008年,他任職於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香港上市)首席行政官、內蒙古蒙牛集團行政副總裁、董事會秘書,並兼職出任老牛基金會初創時秘書長。
2008年7月至今,他先後出任老牛基金會秘書長及理事長。

Catherine Loh在加入Community Foundation of Singapore (CFS) 前,已擁有逾20年在金融業的工作經驗。她曾擔任新加坡野村、雷曼兄弟及高盛等企業的領袖要職。之前,Loh女士曾任職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CFS自2012年起在她的領導下整合策略發展,慈善基金數目及捐款數字均穩步增長,她有效透過慈善事務促進社會效益。以確保機構貫徹其使命,她與董事會合作無間,制定未來策略邁向成功。
Catherine Loh於2004年開始參與慈善事業及義務工作,領導新加坡雷曼兄弟的慈善事務委員會。而目前,她正擔任多個非牟利組織的委員,其中包括雅西西慈懷、慈光福利協會、德樂小學,以及新加坡國家青年委員會設立的國家青年基金諮詢委員會。
Catherine Loh獲得CFA專業資格,並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經濟學及統計學榮譽學位。

陸恭蕙教授,SBS,JP,OBE,法國Chevalier de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是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及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她曾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副局長(2012-17)及立法會議員(1992-97及1998-2000)。自1980年代起,她活躍於公共政策及政治範疇,亦是非牟利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2000-12)。她在香港成立過多個非牟利組織,關注環境、平等機會、文化藝術及人權等議題。
陸教授現為何鴻毅家族基金董事局成員、CDP Worldwide董事局成員和WYNG大師攝影獎顧問,並出版過多部學術著作及暢銷書籍。熟悉環境政策的她,曾向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能源署,就空氣污染及公共衛生提供建議。她於英國修讀法律出身,其後從事期貨買賣。她更獲赫爾大學頒授榮譽法律博士及艾希特大學頒授榮譽科學博士。

林一星教授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及梁顯利基金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教授。他多年來專注於安老政策及老人服務的研究,目前正領導幾項大規模的社會干預研究,以防止身體虛弱和老年抑鬱症,並開發醫療社會協作的創新模式。
林教授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及社會工作碩士學位,再到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升學,取得社會政策哲學博士學位。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2年後,於2011年回港任職於香港大學。林教授於2011年獲選為美國老年學會院士,並在2016年獲美國老年社會工作教育學會頒發事業領袖獎。

莫君逸先生為香港網球總會會長,他亦為樂活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副主席,該公司為香港及中國的服裝設計及製造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來迅速擴展,為多個主要國際品牌的供應商。
莫先生亦對互聯網新創企業特別感興趣,並與友人共同創辦中國教育網站Campusall.com,以及香港電子商貿平台Funshare.com。
他矢志要回饋社會,因此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信托人及董事委員會成員,並為港安醫院慈善基金的理事會成員。
莫先生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理學士學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活躍於香港網球界,曾於多個本地公開元老組比賽中勝出,並自2011年起供職於香港網球總會理事會。他是香港網球總會的現任會長,並曾於2017年獲委任亞洲網球聯會董事會成員。

伍美琴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並為未來城市研究所、香港亞太研究所的副所長,以及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副主任。她是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學會成員、香港規劃師學會資深會員,以及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學術顧問。她於2016年獲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伍教授已完成逾30項研究項目,並曾就亞太區的規劃、管治及可持續發展議題發表著作。她的研究著作曾六度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的年獎,並獲頒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2015年最佳論文獎」。伍教授曾參與聯合國、歐洲聯盟及深圳市政府的顧問工作。她是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學會學術期刊《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副編輯,並為《ARI-Springer Asia Book Series(城市篇)》 的副編輯。此外,她為《城市規劃評論》、《城市研究》、《DisP市規劃評論和城市》、《文化與社會》及《商業戰略與環境》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她負責的城市研究課程是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下世界城市運動的夥伴 ,積極推動新城市議程。

魏華星先生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之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創辦「遊樂道教育」、「 Bottless」、「合廠」共享工廠空間及Sonova Institute,他亦是「綠色星期一」及「全城街馬」的聯合創始人。
自2007年成立以來,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已啟動並孕育逾40個社會創新項目,當中包括「要有光」可負擔房屋及「鑽的」無障礙的士。作為一家以建立社會影響力為主導的組織,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致力透過社會創投、創效資源聚合及Business 2.0的諮詢服務,為社會帶來創新改變。
魏先生創辦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香港科技上市集團的策略主管。他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於2013年獲頒授榮譽院士,他更榮獲2014年度「亞洲目標性經濟100名」、2012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1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2018年度香港教育大學榮譽院士。同時,他亦擔任「亞洲公益創投協會」副主席。
魏先生閒時最愛跑步,成功挑戰北極馬拉松、新加坡Sundown100公里超級馬拉松及戈壁沙漠250公里超級馬拉松。

Michael Phelps為史上獲得最多獎牌的游泳運動員,在其游泳生涯中總共贏得28面獎牌,當中包括23面金牌,創下紀錄。Phelps運用其在2008年贏得八面金牌而獲頒的獎金創立米高菲比斯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致力推廣游泳運動,並與美國小童群益會及國際特殊奧林匹克合作,透過其重點計劃「IM」強調水上安全的需要。Phelps於2014年與Aqua Sphere共同創立競賽泳裝品牌—MP 。他曾出版兩本自傳—《 No Limits: The Will to Success》及《Beneath the Surface》,兩書更成為《紐約時報》及《USA Today》的最暢銷作品。此外,他亦曾出版一本兒童書籍—《How to Train with a T-Rex and Win Eight Gold Medals》。Phelps是出色的演說家,常發表啟發人心的演說,分享 “Dream, Plan, Reach” 的訊息,其觀眾層面包括兒童以至商界行政人員。

Tracy Pun Palandjian為Social Finance的行政總裁及共同創辦人。Social Finance為非牟利機構,致力重塑資本市場的角色,推動社會進步。Palandjian女士曾於麥肯錫、Wellington及the Parthenon Group工作,其後於2011年與友人共同創立Social Finance,發展創新的融資機制,為社區帶來可量度的成果。該公司更開拓「社會效益債券」,透過革新的公私營合作關係,運用數據及證據,籌集私人資金,以確保公共開支用得其所。Social Finance在全球24個國家策劃逾100個項目,解決當地教育、健康及人力發展等迫切社會問題。
Palandjian女士經常就創效投資、社會創新及結果導向的政策制定工作等範疇發表演講及文章,更合著《Investing for Impact: Case Studies Across Asset Classes》一書。Palandjian女士現為Global Impact Investment Steering Group的U.S. Impact Investing Alliance副主席。她是Surdna Foundation的受託人,並在轄下的投資委員會擔任主席一職,亦為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紐約股票交易所代號:AMG)的董事。此外,她供職於Bosto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dvisory Council的聯邦儲備銀行。Palandjian女士作為哈佛大學監察委員會的前任副主席,繼續在哈佛大學多個常委會及校外專家委員會任職。
Palandjian女士在香港土生土長,她以極優等成績獲頒哈佛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並以傑出成績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取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並獲得Baker Scholar之銜。

Roopa Purushothaman為Tata Sons Ltd首席經濟學家兼政策倡導部主管,負責帶領由經濟及政策研究員組成的小組,對宏觀經濟、地緣政治及立法方面的重大發展進行評估。她亦參考印度最長歷史及最大型的綜合企業—Tata Group的經驗,推動主要政策及經濟議題的思想領導發展。
Roopa Purushothaman曾於Everstone Capital Advisors及高盛擔任領導職位,期間曾就人口結構、收入和消費模式及長遠經濟增長提供專業意見。她是革新的金磚四國報告的撰寫人之一,曾多次參與出版有關全球化及發展的刊物,並就增加印度女性勞動人口的經濟潛力發表文章。
此外,她是Avasara Leadership Institute的創辦人,該非牟利教育機構專注為印度少女提供服務,提升印度少女在教育及領導才能方面的成果。自2011年,Avasara已透過獎學金、課後及留宿學習計劃接觸逾2,000名年輕女性。
Roopa Purushothaman畢業於耶魯大學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亦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以及Aspen Institute成員。此外,她亦供職於印度總理的城市基建諮詢委會員。

Rip Rapson 是克雷奇基金會的主席兼行政總裁,其全國性私人基金會資產總值35億美元,致力為美國城市的弱勢群體提供協助。自2006年以來,他積極拓展捐款和投資至經濟丶社會丶文化及環境等各方面,改善其基金會位處的總部底特律,以至全美國民於各城市的生活。2016年,基金會捐款和投資總額超過1.50億美元。
Rapson先前曾在明尼亞波利斯的McKnight Foundation擔任主席,負責領導幼兒發展工作。他創立了一間地區公私慈善經濟發展組織,並對密西西比河沿岸增強環境保護。他早期曾擔任明尼亞波利斯市的副市長,負責設計一項投資4億美元的地區更新計劃,並改革市政預算程序,以及增加該市對兒童及家庭的承擔。

James Rooney擔任波士頓基金會高級院士,亦是北愛爾蘭社區基金會的大使。2012至2017年在居住英國期間,他擔任哈佛商學院倫敦Alumni Angels的聯席創辦人。他協助全球各地基金會、大學、企業及政府,就策略、業務發展以及公共事務上提供建議。
James Rooney在2005至2010年擔任波士頓基金會首位公共事務總監,當時基金會獲Council on Foundations頒發全國最高獎項,表揚其公共政策影響力。他曾任職於布朗大學﹐在1990年代擔任首位布朗大學的州份和地方上的社區及政府關係主任,亦曾於該大學的發展及校友辦公室工作。
他在2010至2011年為Massachusetts High Technology Council之副總裁,領導清潔能源、人才及技術轉讓等投資組合,並在2001至2005年協助推展及帶領全國城市智庫CEOs for Cities。
James Rooney活躍於媒體領域,曾就美國總統選舉作分析評論,他亦率先呼籲教宗方濟各撰寫教宗通諭,正視氣候變化問題。他加入多個非政府組織的董事會,並持有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及布朗大學倫理與政治哲學學士學位。

Robert Rosen 是比爾及梅琳達 • 蓋茨基金會的總監,帶領團隊與全球各地慈善家及慈善機構交流及建立聯繫;他亦曾於基金會的行政總裁辦公室工作,主理傳訊事務。
在2007年加入基金會前,他曾任國際商業策略和研究公司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的企業金融部高級總監。另曾任美國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的政治總監,並於克林頓任內擔任白宮總統辦公室總統助理。
Rosen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及佛蒙特大學的文學士學位。

Michael J. Sandel教授在哈佛大學教授政治哲學。他所撰寫的有關正義、道德、民主及市場的著作被翻譯成27種語言。他的「正義」課是首個可於網絡及電視上免費收看的哈佛大學課程,吸引全球數千萬人觀看,包括中國的觀眾。他於2011年獲《中國新聞周刊》評為「最具影響力外國學者年度人物」。
Sandel教授的著作把經久不衰的政治哲學主題,與現時最複雜的道德及公民問題結合。著作包括《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及《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Sandel教授曾擔任索邦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曾於牛津大學的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英國廣播公司的Reith Lectures及美國國會圖書館的Kellogg Lecture on Jurisprudence上發表演講。Sandel教授在全球五大洲均發表過演講,演講的場地包括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澳洲的悉尼歌劇院、紐約中央公園的Public Theater及南韓首爾的室外體育館(吸引了14,000名演講觀眾)等,座無虛席。
在美國,Sandel教授曾供職於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目前為美國文理科學院的院士。他畢業於布蘭戴斯大學,並獲選為羅德學士,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Moitreyee Sinha博士是一名人道主義者、科學家及探索者。帶領她向前的信念是,萬物皆互相聯繫,而隨著人類與社區及機構同心協力,大規模的社會轉變便會應運而生。
Sinha博士來自印度,移居美國並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在通用電氣研發部開展其事業,領導多個跨學科團隊,建立跨越醫療保健、消費品、食水及能源等不同領域的聯繫,從而推進多項技術及創新發展,帶來徹底性的改變。
她於十年後開展人生另一旅程—建立社會影響力。她率領通用電氣基金會於全球22個國家的環球健康投資組合,利用多方持份者參與的計劃及公私營企業夥伴關係,制定兒童危急救護、母嬰健康、潔淨水、信息通訊科技、人道主義救援及教育等多項計劃。
集合上述練歷, Sinha博士及後更帶領Global Development Incubator的Beyond Health投資組合,進一步提升她匯聚社會企業家及大型機構的精湛能力,並以此幫助社會影響力及健康社區的發展。她透過該任務,領悟出一套見解,啟發了citiesRISE及她本身的願景—將心理健康議題引入以社區為主導的集體行動中。

Bradford Smith是基金會中心的總裁。基金會中心除了是首屈一指的全球慈善數據儲存庫,擁有全美國最完整的捐助數據,並積極加入國際社會捐助數據;更透過研究、教育及培訓,進一步推廣公益慈善活動。
Smith於2008年加入基金會中心,在此之前曾在瑞士日內瓦的家族基金會Oak Foundation擔任總裁。該基金會活動遍佈全球五大洲共41個國家。他亦曾是福特基金會的巴西代表,及後成為紐約總部的副總裁,負責環球Peace and Social Justice 項目。他全身投入公益慈善事務,除了基金會中心,亦為另一基金會Tinker Foundation擔任董事,以及參與聯合國人類安全信託基金諮詢委員會的工作。

Matthew Spacie創立Magic Bus,透過以活動及運動為基礎的方式讓印度兒童及青少年建立自信。該非政府機構起初為由義工領導的非正式活動,旨在幫助貧困兒童,而他自1999年以來已成功將其轉變成具領先地位的機構,協助印度逾400,000名兒童。Magic Bus計劃為12歲的青少年提供為期7年的服務,由青少年時期開始促進其成長。
Matthew Spacie為Cox and Kings前營運總監,亦為Cleartrip.com創辦人,擁有豐富的企業高級管理層經驗。他獲選為愛創家院士,並入選TED學者項目,最近更於2018年3月獲頒年度營商標準社會企業家大獎。他於2007年曾獲頒員佐勳章,以表揚他為英聯邦兒童提供的服務。

譚志源先生現職香港賽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先生在加入馬會前,於2017至2018年間出任新風醫療副主席。
譚先生於公共服務範疇上擁有逾30年政府工作經驗。譚先生在2011至2017年間擔任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在2009至2011年間,譚先生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 在2008至2009年間,譚先生出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 譚先生擁有廣泛政府職務經驗,於其早年政府職務上,曾於不同部門包括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中央政策組及民政事務局工作。譚先生亦曾擔任香港駐日內瓦經濟貿易辦事處香港成員代表,負責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之全球貿易談判。
譚先生於2012 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GBS)及於2017年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JP)。 譚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工程理學士學位。

王名教授在北京擔任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教授、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非營利評論》雜誌主編。王名教授連續三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曾撰寫多本書籍,部分更以英文及日文出版,包括由Brill Press在波士頓出版的《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1978-2007),以及由First Press於2002年在東京出版的《NPOs in China》。王教授主要研究中國非政府機構的發展及創新情況。王教授2017年獲頒第28屆福岡亞洲文化獎。

王兼揚先生負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策略及業務管理。
履任前,王先生為立基集團的行政總裁,管理該集團的電影院、餐飲及消費品業務。他亦曾任職香港迪士尼樂園,負責營運管理及業務策劃,以及於波士頓顧問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他同時曾任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董事。
王兼揚先生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及工商管理學士。

黃元山先生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Phi Beta Kappa,後考獲美國耶魯大學國際關係所東亞研究碩士學位。畢業後黃先生先後在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工作,其中包括瑞銀(UBS)倫敦總部任執行董事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董事總經理。黃先生於2015年5月加入團結香港基金出任高級顧問,同年11月被委任為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他現任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
黃先生出任的香港特區政府公職包括金融發展局成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小組增選成員、禁毒基金投資小組委員會委員、房委會投資小組成員、「特殊需要信託」可行性研究工作小組成員、扶貧委員會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專責小組增補委員。
其他社會公職包括環保組織Clean Air Network(健康空氣行動)董事局主席、公益金入會、預算及分配委員會副主席和投資小組委員會委員,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社企及社會創新平台諮詢委員會主席。黃先生亦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國商學院客席副教授。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基金會中心網名譽理事長,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徐先生1988 年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長職務,創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立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公益品牌。2007 年與上海南都集團周慶治等共同創辦南都公益基金會,該會以“支持民間公益”為使命,致力於推動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與社會創新。
徐永光先生潛心中國民間公益慈善事業 25 年,在社會組織實務和理論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主編《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叢書》,著有《叩問天人之際―徐永光說希望工程》。近年來不遺餘力推動慈善體制改革和現代慈善文化建設,發起建立中國基金會中心網,在提升基金會行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方面,取得實際成效。

楊敏德為溢達集團董事長,溢達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紡織及成衣製造商。
她現任首爾市政府智囊SIBAC副主席、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APEC商貿諮詢理事會中國香港代表,以及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她在2003至2018年間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並於2015年底卸任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
她擁有麻省理工學士及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張蘭欣女士是Asian Charity Services (ACS) 的創辦人。ACS是於香港註冊的非政府組織,本著「支援投入服務的人」,為本地非政府組織提供無償的領導培訓及商業諮詢。自2007年成立以來,ACS已為逾500家本地非政府組織提供服務,涵蓋香港多項社會事務,當中包括貧困、兒童健康及教育、老年及青少年發展。促進及動員本地商業專業人士投入義務工作,以及支援非政府組織乃ACS服務模式的關鍵及特色,為此,ACS提供一個平台,亦是亞洲最大的無償志願平台之一。
於創辦ACS之前,張女士是一家北京手機遊戲開發商的首席策略官長,負責開發及銷售遊戲予日本及美國的主要遊戲商,該公司後來被華特迪士尼公司收購。在此之前,她在科爾尼諮詢公司(香港)擔任管理顧問,專門為亞太區跨國企業及家族管理公司提供業務及組織策略建議。張女士還曾在芝加哥伊利諾州的JMB Realty擔任財務助理。她積極參與各項社區團體服務,更擔任「母親的抉擇」的董事、格羅頓中學的受託人,以及華頓商學院亞洲執行董事會成員。她擁有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財務學學士學位。

姚明為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及中籃聯公司董事長。自2013年起,他一直擔任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姚先生作為籃球名人堂成員,在其職業籃球生涯期間曾效力NBA球隊侯斯頓火箭及CBA球隊上海東方大鯊魚。他曾代表中國國家隊出戰三屆奧運會。

邱歡智除了管理誇啦啦藝術集匯(誇啦啦)外,亦對藝術教育抱有熱誠,多年來為小學至研究生程度的學生和老師構思、策劃、教導和製作藝術學習和跨界別的課程和活動。
邱女士在本地教育制度下成長,有感教與學應該因人制宜,而非一成不變。邱女士深明藝術潛藏最大力量,而且是最佳的途徑,讓人於成長中開拓不同想像,成就轉變,因此過去十年為誇啦啦建構出推動「藝動人生」概念的進程。
作為資深的藝術及教育研究者,邱女士多次獲海內外的藝術及教育機構邀請演講相關題目,這些機構來自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倫敦、布里斯班、檳城、威尼斯。最近,邱女士獲台灣高雄市教育局邀請於「藝術與美感」國際藝術教育論壇中演講。
邱女士多次擔任不同諮詢團體的成員、董事及顧問。她亦曾以客席演員的身份參演多個本地表演團體的舞台劇及音樂作品。
邱女士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委任為榮譽導師,教授醫學人文科(表演藝術)單元。

于盈女士現任鳳凰衛視資訊台助理總編輯、鳳凰衛視全球商界及思想界領袖訪談節目"領航者"的製片人和主持人。"領航者"以縱覽全球的寬闊視野,從最專業的角度,與全球頂級風雲人物,深度探討當下經濟、投資、科技、教育、健康等話題,分享對於未來的洞見和對於人生的啟迪。為了表彰其領導力及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于女士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青年領袖" (YGL)。于女士還曾任電視記者、主播和電臺台長,創辦了集團旗下新的電臺業務和負責整體運營。
鳳凰衛視是中國和海外華人最受歡迎的電視頻道之一,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及地區,僅在亞洲收視人數就有近4億。加入鳳凰衛視前,于女士先後任職於香港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部、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和美國紐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並在《南方都市報》、"財新網"、香港《大公報》執筆專欄。于女士早年赴美留學,本科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後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獲公共政策系碩士學位。

諾貝爾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於孟加拉創辦格萊珉銀行及其他逾50家公司,被譽為社會企業及微型貸款之父。他憑藉持續創新的企業精神,於2012年獲《財富》雜誌評選為「現今最偉大企業家之一」。
2006年,尤努斯教授及格萊珉銀行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他持有24國大學的60個榮譽學位,更獲30個國家頒發132個獎項,其中包括來自10個國家的國家榮譽獎項。全球目前僅有7人同時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及美國國會金質獎章,而尤努斯教授便是其中一人。其他獲頒的著名獎項包括菲律賓拉蒙麥格塞塞獎(1984年)、世界糧食獎(1998年)、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1998年)、悉尼和平獎(1998年),以及首爾和平獎(2006年)。
2006年,《時代雜誌》將尤努斯教授評為「60年來亞洲英雄人物」中首12名商業領袖。在2008年舉辦的公開網上投票中,尤努斯教授獲選為《展望》雜誌(英國)及《外交政策》雜誌(美國)全球百大頂尖公共知識分子第二位。2010年,《新政治家》雜誌(英國)將他評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他曾登上《時代雜誌》、《新聞周刊》及《福布斯》雜誌的封面。

張建宇為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相繼獲得清華大學學士,斯坦福大學碩士,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學博士候選人。張先生協助建立並參與管理了中國第一家專業化的中外合資環境諮詢公司。他作為美國空氣和固體廢棄物協會(AWMA)在中國的代表,參與並執行了最早的中美環境雙邊合作項目。張建宇於1999年加盟美國環保協會。
張先生致力於發展環境保護和公共政策相結合的研究,專注于利用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開創並參與了諸多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包括在電力系統進行二氧化硫排淤權交易;自願碳減排交易體系建設;溫室氣體排放和多種污染物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減排;綠色供應鏈;環境執法;減緩氣候變化的公眾參與等。自2013年開始,張建宇積極參與了中國碳市場的建設。
張先生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研究員,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的常務理事,中國低碳聯盟秘書長、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基金秘書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核心專家組成員。張先生還是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和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阿斯彭(ASPEN)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環保部亞太綠色供應鏈網路首席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