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届论坛
21/09/2018 (星期五)
专题讨论 (四)
K. 社区慈善模式: 「如何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
演讲嘉宾:
- 陈恩怡 RS Group创办人兼主席
- Clotilde PEREZ-BODE DEDECKER 美国水牛城社区基金主席兼行政总裁
- Catherine LOH Community Foundation of Singapore行政总裁
主持人:
- 李家仁 Asia Value Advisors创办人兼行政总裁
演讲开始时,李家仁先生先强调至今在论坛收集所得的观点:我们所有人对慈善事业的不同风格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到不少慈善机构正努力在不同地域上争取达至各种目标,亦认识到如今有社会效益债券等创新工具的出现。为方便讨论,演讲嘉宾形容「社区慈善模式」可以让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力量与声音,这种模式可以拥有自己的资产,包括金钱、技术、知识、社群、文化遗产及网络,方法是结集资金、知识、技术等不同力量,再配合社区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将结集所得的力量用诸各种所需的用途上。社区慈善模式的运作理念是将资金集中应用于更设想周到的用途之上。
Clotilde Dedecker女士执掌美国水牛城社区基金,该基金会于1919年成立,现时持有资产达4700万美元。社区慈善模式的概念源自二十世纪的美国。当时,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家族基金相继成立,而不少社区的资源并不足以自行成立基金会,因此受到启发开始思考如何参与其中。小区基金会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降低了成为施予者的入场门坎。如今,全球共有1800个社区基金会,大部分位于美国及英国。
演讲内容开启了关于社区慈善模式如何在亚洲兴起的讨论。演讲嘉宾认同新加坡拥有俨如文化大熔炉的社会特色及丰厚的国家财政资产,成为社区慈善模式发展的先锋使社区慈善模式得以崛起。Catherine Loh女士在十年前成立Community Foundation of Singapore,她希望社区慈善模式能够在新加坡以至亚洲其他地区不断发展。她认为有别于1960至1980年间的发展情况,亚洲的私营基金会数目在过去20年的增幅停滞不前。部分阻力源于严厉的法律及规管架构有欠灵活,以及避免成立基金会所致的资本风险。她看准机会,认为政府可运用风险资本支持新成立的基金会,致使这些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可以承受更多无法收回的固定支出。另一方面,捐赠者相互间及捐赠者与社区之间的强大信任,亦有助集中力量争取持久成效。演讲嘉宾接着讨论,可仔细挑选一些代表来建立与社区之间的信任,这些代表必须能够体现一些具启发性的价值与道德观念,并且来自不同背景,有着足以引起外界共鸣的意识形态。
讨论内容逐渐集中探讨如何维持香港社会对慈善事业不断投入及提高兴趣。RS Group的陈恩怡女士论及,香港社会对私营基金会兴趣日浓,但业界暂仍未能物色到建立社区慈善模式的机会。演讲嘉宾建议香港应借镜英、美两地的最佳实践案例,但必须因应亚洲(特别是香港)的独特文化加以调节运用。她亦赞同Loh女士的建议,认为应投放资源于研究工作,以便更加集中力量解决香港社会仍未获得满足的无形需要。她表示,2014年的雨伞运动显示香港社会结构正在减弱,社会差距不断扩大,香港社会急需加强凝聚力,而社区慈善模式正是达至相关成果的有效途径。
Loh女士叙述由于现实需求不断转变,慈善事业正经历重大变迁。如今,社区所需要的不仅是补助及直接投资,还需要技术提升及知识转移的支持方案。因此,慈善组织必须提供更多元化的方案,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寻求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此外,社区实际需要与捐赠意向之间亦存在错配现象。Loh女士与Dedecker女士两位均说,大部分捐赠者对教育、妇女及儿童服务较感兴趣,但目前有迹象显示,其实很多范畴都资源不足。演讲嘉宾强调,为解决此一问题,社区慈善组织投资进行研究工作变得更重要,而且必需评估状况致使捐赠意向可更加切合实际需要,并且依据更稳妥的基准来估量相关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