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论坛

专题讨论 (三)

H. 科技对慈善事业的影响:「非牟利机构可如何借鉴科技行业的经验?」


演讲嘉宾:

  • Stephen CIESINSKI SRI International 主席
  • Ami DROR 立乐教育创办人兼行政总裁
  • 杨伟雄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

主持人:

  • Erica KOCHI UNICEF Innovation共同创办人

本节讨论开始时,各演讲嘉宾逐一简述自己对科技与慈善事业的观点立场。Ami Dror先生首先呼吁慈善家应勇于承担更高风险,认为如缺乏冒险文化,慈善事业也会失去创新能力。Stephen Ciesinski先生指慈善家一直运用科技作以下三种用途:(1) 提升内部效率;(2) 加强与资助者的联系;(3) 作为社福计划的一部分。杨伟雄先生提到中国内地急速转变,从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代领袖。他指目前「发展落后」的国家,实际可能是带来改变的源头,亦更愿意接受转变。

Erica Kochi女士提出的首道问题是,究竟我们如何缔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文化?Dror先生指为文化带来转变的最佳方法就是让青年人担当主导角色。Kochi女士赞同Dror先生的论点,认为位处高层的领导者必须物色年轻领袖,并加以培育呵护。Ciesinski先生提供了关于文化的企业宏观观点,认为一家公司要长久运作,就必须具备勇于接受转变的企业文化,同时亦需要接受一部分人未能适应转变。杨伟雄先生的观点是,一间机构必须具备科技素养文化,因为只有当机构了解不同的科技平台与标准,才会明白科技将会为业界带来何种影响。

其后,Kochi女士请各位嘉宾举例说明运用科技的风险或坏处。她带头讨论指,有些人或误以为科技如同灵丹妙药,因此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Ciesinski先生指其中一种错误运用科技的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来领导一项计划。他认为科技应该用来协助开展计划,但所有计划都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杨伟雄先生则认为,由科技促成的转变可引发两种坏后果:(1) 破坏企业的现行做法,为未能适应的人带来障碍;及 (2) 有违道德的科技使用。Dror先生指,科技应用缺乏人情味,而科技解决方案往往缺乏「爱」。Kochi女士在为本节作总结时呼吁大家小心使用数据数据,皆因非政府组织及基金会经常接触到属于最弱势社群的关键数据,因此有责任小心保护和处理有关资料,在采购服务时必须将数据保护直接列为合约要求,并纳入机构的财务预算内。Ciesinski先生响应Kochi女士的意见指,规模较小的机构或欠缺财务能力应付有关问题。

Kochi女士接着请嘉宾列举慈善事业应用科技的实例。Dror先生谈到某些科技供货商或可以实物投资的方式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Ciesinski先生指事实上,创新意念毋须运用顶尖科技,并举例说明非政府组织如何利用Skype等简单易用的现有工具提升用户体验。杨伟雄先生指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致力在学校推行编程教育,本身已是反映慈善界别如何推动科技相关教育的最佳例子。其后,有与会者发表意见指,目前需要更多愿意支持非政府组织的资助者,藉以改善非政府组织的科技建设。

讨论在总结时,简单发表了关于未来两年科技发展的一些意见。Ciesinski先生再次响应讨论的主题,表示社会正不断转变,企业要求存就必须创新。杨伟雄先生特别提到拥有数据资料将成为未来科技变革的强大力量。

追踪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