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届论坛
21/09/2018 (星期五)
座谈演讲 (三)
中国慈善发展: 「慈善事业会出现新模式吗?」
演讲嘉宾:
- 金锦萍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雷永胜 老牛基金会理事长
- 王名教授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主持人:
- 谭志源 香港赛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
座谈演讲的多位嘉宾在开场致辞中谈及,中国慈善事业应思考如何运用市场来增加影响力。徐永光先生阐析应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效益,促进社会成效,避免浪费,并忆述到访内地灾区的经历。据他观察所见,当地多个非政府组织因协调不足,以致物资无法有效地送达灾区。虽然所有嘉宾均认同市场应在提升内地社福界的工作成效方面担当一角,但部分嘉宾引述Michael J. Sandel教授的上一个演讲,对于把公益市场化所产生的相关风险表示忧虑。王名教授呼吁与会者仔细思考应小心处理慈善事业市场化,以免排挤掉那些真心为贡献慈善的人,如孔子主张: 「放于行,多怨。」。
现今中国慈善事业的本质往往难以捉摸。有听众发问要求主讲嘉宾比较中国与外国慈善界别的规模。虽然金锦萍博士同意中国慈善事业作为一个行业界别而言,现在仍未及其他地区成熟,但她跟其他嘉宾也指出,目前难以比较不同地区的统计数字。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全国的捐赠数量大部分来自企业捐赠,而其他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然而,事实未必如此。王名教授引述自己早前的研究结果指,假如中国计及个人给予宗教团体的捐赠,情况便有所不同。
演讲谈及目前国内对慈善事业所扮演的角色存有误解。国内不少人认为慈善事业代表着企业或政府利益,而非一个可真正发挥社会影响的工具。再者,中国经济近年增长蓬勃,这也带出了另一风险,就是有些人低估了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
嘉宾亦谈论到中国慈善事业的规管方式,由于慈善界近年再一步受到规管,议题引起了颇大兴趣。其中,徐永光先生等部分嘉宾认为政府对业界规管过严,并以网上捐献为例子来说明中国内地有些人认为网上捐献限制太多。此外,雷永胜先生提出如何利用税务政策,协助内地有效地推广并发展慈善事业。其他嘉宾则对讯息公开政策的转变表示欢迎,认为此举有助大众了解非政府组织与慈善基金的款项用途。
最后,嘉宾转而谈论慈善界别的未来机遇。对于利用科技改进慈善事业的潜在机遇,嘉宾则意见不一。部分成员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此举有助鼓励公众参与慈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和对慈善界运作的认识。然而,金锦萍博士指公众必须学习信任慈善家,使得以数据为基础的证明更有成效。嘉宾亦提到另一项机遇,就是让慈善家选择自行管理发展,借着领导该服务界别的代表组织,引领该界别正确的发展方向。